宋末為表彰陳元輔,、陳英輔兄弟仗義勤王而建的功德牌坊,。在址山鎮(zhèn)凌村小學(xué)(舊校址)東側(cè)。始建于宋末祥興元年(1278),,明嘉靖二十四年(1545)重建,,清康熙四十五年(1706)重修。到中華民國十九年(1930),,因村民迷信風(fēng)水而將牌坊拆毀,。民國二十六年(1937),奉縣政府令而重建成水泥建筑,。牌坊現(xiàn)為混凝土建筑,,四柱三間三樓,仿石結(jié)構(gòu),,寬6.5米,,高6米,樓面以瓦和瓦筒屋脊樣式構(gòu)筑,。牌坊正面上枋置有圣旨牌,,為紅砂巖半浮雕刻。中枋鑲嵌大理石陰刻坊志銘,,背面中枋有“諫議大夫”四字,。兩側(cè)次樓夾堂正面左方有“兄弟忠勛”,右方有“勤王義士”8個字,;背面分別有“崖山特旌”和“忠義流芳”8個字,。據(jù)清乾隆《鶴山縣志》載:“帝昺祥興元年戊寅(1278)夏六月,帝舟次崖門,,帝昺至崖門駐驊,,官、民,、兵二十余萬,,所需資糧,皆取于廣右,。大凌村人陳元輔,、陳英輔,以祖珠事高宗朝為諫議大夫,世受國恩,,至是仗義勤王,,出粟數(shù)千餉軍?!庇謸?jù)《陳氏家譜》載:“……于是陳元輔,、英輔奮平生之志,于祥興元年七月備糧于崖山,,以助兵需,,是時蒙宋(大)司徒命翔龍縣令鳩工建亭賜匾,謹(jǐn)表兄弟忠勛,,勤王義士,,祖德榮幸矣……”。兄弟義士坊幾經(jīng)滄桑,,曾多次重建,、重修和搬遷。1983年鶴山縣政府定兄弟義士坊為文物保護單位,。